中央政府|中国福建|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 手机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无障碍浏览

为工业化建设进行组织准备

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03日     浏览量:{{ pvCount }}     【字体:  

    1953年元旦,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社论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年初,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指出,动员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度的建设计划而奋斗,是今年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指出,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执行,“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到来,中共中央认为,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国家经济的计划性,因而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的领导,以便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确保各个经济环节之间的配合。所以,前三年地方分权较多的情况,已不再适合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了。不仅军事工作、外交工作、公安工作的领导要继续保持统一和集中,而且经济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政治工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进一步加强统一和集中,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也要进一步加强。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如下决定:一是减少行政层次,取消大区一级的政府职能,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该地区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二是调整省区建制,加强省、市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加重省、市级领导的责任。三是加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增设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高等教育部、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四个部门。这是适应即将开始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新增设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由高岗任主席,邓子恢任副主席,陈云等15人为委员。为切实加强计划工作,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要求中央一级各国民经济部门和文教部门,必须迅速加强计划工作;各大区和各省、市的财经委员会应担负计划任务,其有关计划业务,应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综合编制各行业长期和年度计划,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积极推动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壮大,保证各社会经济成分逐步按比例发展。

    由于国家正在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中央的领导更加集中。但实际情况是,党中央的负责同志过少,工作却十分繁重;另外,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也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从1952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回中央,以加强中央的领导,同时加强中央现有的各部、委、办的组织及其工作。根据中央决定,高岗、饶漱石、邓小平等中央局主要领导人及邓子恢、习仲勋等实际负责人,相继调中央工作。

    统一调配干部,大量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织保证。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地组织党的干部力量来完成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后,党就预见到工业干部、特别是领导骨干必须早一步准备,以便原来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懂得工业的干部,能够在计划经济建设开始以前有一二年的时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才能与工业化建设密切配合起来。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中共中央在1951年10月便决定抽调3000名县处级和县处级以上的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1952年下半年,中央先后三次从地方抽调5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各部门工作(80%以上分到中央财经部门,其中司局级以上干部712名)。这批干部的总体素质较高,都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批干部基本熟悉了工业管理,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作了很好的准备。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共中央于1953年9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确定党的组织工作任务是,动员全党从组织上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组织,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党的战斗力。毛泽东在审阅会议有关讲话稿时加写了一段话,强调指出:“目前在全党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变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国、改造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这样一个历史的时机,我们做组织工作的人,必须全神贯注为保证这个党的总路线而奋斗。”

    会议着重研究了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认为必须为苏联援助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的100多个重点项目的厂矿企业,配备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干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必须如同战争时期选派大批干部到军队中去一样,下决心抽调大批地委级以上的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派他们去掌握新建和改建的工厂和矿山,把他们锻炼成为工业建设方面胜任的领导骨干。除解决领导骨干外,还要根据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对厂矿企业十分缺乏的大量管理干部给予合理的解决。另外,要解决今后五年内所需要20万技术干部的问题,必须以最大努力和最快速度从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培养新的技术人才。为此,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为中央拟制了《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经中央批准后下达执行。

    按照“一五”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加强工业建设的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下最大决心,从各部门抽调优秀干部去增强工业战线。同时,通过精简行政机构、提高工作效能、破格提拔干部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干部等办法,克服抽走一部分干部以后产生的困难,使新的工作秩序很快建立起来。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各大区、省、市领导机关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抽调干部的方针,把统一调配干部作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头等重要任务,实行逐级负责制,精心遴选,严格审查,保证把较优秀的干部输送到工业建设部门去。在抽调干部的同时,各地兼顾到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其他方面的繁重任务,保留了一部分较强的干部掌握重点专区、县和重点部门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全国抽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万多名,其中为苏联援助的重点厂矿选调的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名。把这些优秀的干部有重点地配备到国营大企业中去,为我国培养出为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必需的懂得工业建设的干部队伍,使他们积累了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各级组织部门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大胆地、大量地从先进的技术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中提拔了一批新干部。没有这样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干部被提拔起来,要顺利进行和完成党在过渡时期多方面复杂艰巨的任务是困难的。

    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业战线以外的其他工作部门也迫切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干部。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中央组织部门调配千余名领导骨干到文教部门工作,加强对大、中学校及科研机构的领导。对于政法、外事等部门也及时配备了相应的干部。此外,老工业基地和沿海较发达地区,几年来还陆续抽调一批财经、文教、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任务对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要求,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大量培养和提拔工农干部,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特别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程度,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掌握业务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1954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各级党校进行轮训,以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随着工业化建设不断深入展开,党中央号召无论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都要认真钻研工业建设的业务,把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以适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

    总的来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经过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加快培养等一系列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对各方面干部的迫切需要,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建设任务提供了组织上的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

附件下载

分享到:

相关链接